上一层 后一页

参 数

子程序界面(参数)

参数设置

  • 重要性系数 γ0

    • γ0——结构构件的重要性系数。一般情况下取 1.0。

  • 计算方式

    • 选择地基基础的计算方式,可选择“验算截面尺寸”“自动计算截面尺寸”“自动计算(≥柱短边4倍)”“自动计算(≥柱长边4倍)”“修正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等。

    • 当选择“验算截面尺寸”时,需要输入基础底面宽度、长度以及基础高度等截面尺寸,由程序进行验算。

    • 当选择“自动计算截面尺寸”时,程序根据用户选择的基础类型,自动计算“基础台阶阶数 n”“基础底面宽度 b”“基础底面长度 l”“基础高度 H”“基础端部高度 h1”及阶梯形基础各阶长度、宽度和高度等截面尺寸,还可在“限制条件”输入框中指定自动计算的限制条件。

    • 当选择“自动计算(≥柱短边4倍)”“自动计算(≥柱长边4倍)”时,计算方式与选择“自动计算截面尺寸”相同,同时还分别满足基础宽度不小于柱短边、柱长边 4 倍的要求。

    • 当选择“修正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程序仅按基础规范第 5.2.4 条的规定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不涉及基础计算。

    • 高规第 F.1.6 条注 2 规定,“嵌固端系指相交于柱的横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的比值不小于 4 者,或基础的长和宽均不小于柱直径的 4 倍者”。

  • 限制条件

    • 选择自动计算截面尺寸的限制条件,可选择“无限制条件”“基础长宽比”“基础底面长度 l”“基础底面宽度 b”等。

  • 受剪验算

    • 选择对基础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验算方法,可选择“国标规范”“桩基规范”“重庆规范”“贵州规范”“广东规范”“国标规范加桩基规范”“国标规范加重庆规范”“国标规范加贵州规范”“国标规范加广东规范”“桩基规范加广东规范”等。

    • 当“计算方式”选择“验算截面尺寸”时

      • 当选择“国标规范”时,按基础规范第 8.2.9 条的规定验算受剪承载力。

      • 当选择“桩基规范”时,参照桩基规范第 5.9.10 条(或基础规范第 8.5.21 条)柱下桩基独立承台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计算。

      • 当选择“重庆规范”“贵州规范”时,分别按重庆基础规范第 8.2.9 条、贵州基础规范第 8.2.2 条岩石地基扩展基础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计算。

      • 当选择“广东规范”时,参照广东基础规范第 9.2.9 条验算距支座边缘 h0/2 处截面受剪承载力。

      • 当选择“国标规范加桩基规范”时,除了按基础规范第 8.2.9 条的规定验算受剪承载力外,另外参照桩基规范第 5.9.10 条(或基础规范第 8.5.21 条)柱下桩基独立承台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附加计算。

      • 当选择“国标规范加重庆规范”“国标规范加贵州规范”时,除了按基础规范第 8.2.9 条的规定验算受剪承载力外,另外分别按重庆基础规范第 8.2.9 条、贵州基础规范第 8.2.2 条岩石地基扩展基础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附加计算。

      • 当选择“国标规范加广东规范”时,除了按基础规范第 8.2.9 条的规定验算受剪承载力外,另外参照广东基础规范第 9.2.9 条附加验算距支座边缘 h0/2 处截面受剪承载力。

      • 当选择“桩基规范加广东规范”时,除了参照桩基规范第 5.9.10 条(或基础规范第 8.5.21 条)柱下桩基独立承台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计算外,另外参照广东基础规范第 9.2.9 条附加验算距支座边缘 h0/2 处截面受剪承载力。

    • 当“计算方式”选择“自动计算截面尺寸”时

      • 当选择“国标规范”时,按基础规范第 8.2.9 条的规定验算受剪承载力。如果基础截面不能满足受剪承载力验算,在可能情况下通过增加基础短边尺寸,使其大于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以规避按基础规范第 8.2.9 条的规定验算受剪承载力。

      • 当选择“桩基规范”时,参照桩基规范第 5.9.10 条(或基础规范第 8.5.21 条)柱下桩基独立承台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计算,确定满足受剪承载力验算的基础高度。

      • 当选择“重庆规范”“贵州规范”时,分别按重庆基础规范第 8.2.9 条、贵州基础规范第 8.2.2 条岩石地基扩展基础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计算,确定满足受剪承载力验算的基础高度。

      • 当选择“广东规范”时,参照广东基础规范第 9.2.9 条取距支座边缘 h0/2 处作为验算受剪承载力的截面,确定满足受剪承载力验算的基础高度。

      • 当选择“国标规范加桩基规范”时,参照桩基规范第 5.9.10 条(或基础规范第 8.5.21 条)柱下桩基独立承台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计算,确定满足受剪承载力验算的基础高度。然后在可能情况下根据基础高度调整基础平面尺寸,以避免按基础规范第 8.2.9 条的规定验算受剪承载力。

      • 当选择“国标规范加重庆规范”“国标规范加贵州规范”时,按重庆基础规范第 8.2.9 条、贵州基础规范第 8.2.2 条岩石地基扩展基础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计算,确定满足受剪承载力验算的基础高度。然后在可能情况下根据基础高度调整基础平面尺寸,以避免按基础规范第 8.2.9 条的规定验算受剪承载力。

      • 当选择“国标规范加广东规范”时,参照广东基础规范第 9.2.9 条取距支座边缘 h0/2 处作为验算受剪承载力的截面,确定满足受剪承载力验算的基础高度。然后在可能情况下根据基础高度调整基础平面尺寸,以避免按基础规范第 8.2.9 条的规定验算受剪承载力。

      • 当选择“桩基规范加广东规范”时,参照桩基规范第 5.9.10 条(或基础规范第 8.5.21 条)柱下桩基独立承台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公式验算支座边缘处截面受剪承载力,并参照广东基础规范第 9.2.9 条验算距支座边缘 h0/2 处截面受剪承载力,取二者较大值。

      • 当地基承载力较低、基础的截面高度不由受剪承载力控制时,各种算法对自动计算结果无影响;当地基承载力较高时,采用“国标规范”自动计算的基础截面高度小于其他算法、采用“桩基规范”“国标规范加桩基规范”或“桩基规范加广东规范”自动计算的基础截面高度大于其他算法。由于“国标规范加桩基规范”“国标规范加重庆规范”“国标规范加贵州规范”或“国标规范加广东规范”在满足各自受剪承载力验算方法所确定的基础高度后,还可能调整平面尺寸以避免按基础规范第 8.2.9 条的规定验算受剪承载力,因此采用“国标规范加桩基规范”“国标规范加重庆规范”“国标规范加贵州规范”或“国标规范加广东规范”自动计算的基础平面尺寸通常大于“桩基规范”“重庆规范”“贵州规范”“广东规范”或“桩基规范加广东规范”。

      • 当“限制条件”选择“基础底面长度 l”或“基础底面宽度 b”时,可能受到用户指定基础尺寸的限制,程序只能增加基础高度来满足基础规范第 8.2.9 条规定的受剪承载力验算。

      • 当选择“国标规范加桩基规范”“国标规范加重庆规范”“国标规范加贵州规范”“国标规范加广东规范”时,受剪承载力的计算结果仅输出按基础规范第 8.2.9 条进行的验算。

    • 当选择“广东规范”“国标规范加广东规范”“桩基规范加广东规范”、取距支座边缘 h0/2 处截面验算受剪承载力时,验算截面处的剪力设计值取距支座边缘处 h0/2 处截面的剪力。

    • 当选择“桩基规范”“国标规范加桩基规范”“桩基规范加广东规范”、参照桩基规范第 5.9.10 条(或基础规范第 8.5.21 条)柱下桩基独立承台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计算时,计算截面的剪跨比 λ=a/h0;a 取支座边缘至基础外边缘的一半,当 λ<1.5 时,取 λ=1.5,即限定剪切系数 β 在 0.7~1.4 之间。当剪切系数 β 等于 1.4 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比按国标规范提高了一倍。

    • 按基础规范第 8.2.9 条的规定验算受剪承载力时,程序根据该条文规定,仅当基础底面短边尺寸小于或等于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时,验算柱与基础交接处截面受剪承载力。对于其他计算方法,无论基础底面短边尺寸是否小于或等于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均验算相应截面受剪承载力。

    • 对于二阶、三阶阶梯形基础各阶梯的受剪承载力验算,本输入框同样起控制作用。

  • 岩土等级

    • 选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可选择“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仅当“受剪计算”选择“贵州规范”“国标规范加贵州规范”时,本输入项可用。

    •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根据贵州基础规范第 3.2.5 条的规定进行划分。

    • 当“岩土等级”选择“Ⅲ级”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与重庆基础规范、贵州省标准《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22/45-2004 的岩石地基扩展基础相同。

  • 受弯计算

    • 选择基础底板受弯承载力计算时反力分布形状,可选择“梯形”“矩形”。

    • 当选择“梯形”时

      • 基础底板弯矩按梯形反力分布模式进行计算(基础规范图 8.2.11)。

      • 当“受剪验算”选择“广东规范”“国标规范加广东规范”“桩基规范加广东规范”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结果中将显示“根据广东基础规范第 9.2.10 条的规定,底板弯矩应按矩形反力分布模式计算。★★”等警告信息。

      • 贵州基础规范第 8.2.2 条第 4 款规定,“当基础底面短边尺寸小于或等于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时,尚应验算柱与基础交接处和基础变阶处截面受弯承载力不小于由计算截面外侧基底面积上净反力的总和产生的弯矩设计值”。因此,当“受剪验算”选择“贵州规范”“国标规范加贵州规范”、基础底面尺寸大于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结果中将显示“根据贵州基础规范第 8.2.2 条第 4 款的规定,当基础底面短边尺寸小于或等于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时,底板弯矩应按矩形反力分布模式计算。★★”等警告信息。

    • 当选择“矩形”时

      • 基础底板弯矩按矩形反力分布模式进行计算(广东基础规范图 9.2.10)。

  • 荷载输入

    • 选择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上的作用效应的输入方式,可选择“各工况下内力标准值”“标准及基本组合”。

    • 当选择“各工况下内力标准值”时,在“工况”中输入柱底、墙底在永久荷载作用、可变荷载作用、风荷载作用、地震作用等各工况下作用效应标准值,由程序进行作用效应组合,计算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及基本组合时的各组控制内力。

    • 当选择“标准及基本组合”时,在“标准”“基本”中分别输入若干组柱底、墙底内力标准组合值及基本组合值。

    • 当有基础梁等传来的附加荷载时,两种输入方式均在“工况”中输入外加荷载效应标准值。

    • 指定计算柱墙及各工况下作用效应标准值的输入方法请查阅“各工况下作用效应的标准值”。

    • 柱底、墙底内力标准组合值及基本组合值的输入方法请查阅“标准组合值”“基本组合值”。

    • 各工况下内力标准值”“标准及基本组合”两种荷载输入方式均考虑了柱墙与基础形心的相对位置,不同的是前者在作用效应的组合前考虑,后者在作用效应组合之后考虑。具体计算过程按下列方法进行:

      • 当选择“各工况下内力标准值”时,对每个工况下作用效应的标准值考虑柱墙与基础形心的相对位置后进行计算,然后再对计算结果进行作用效应的组合,最后选取各组控制内力。

      • 当选择“标准及基本组合”时,对各组控制内力的组合值进行计算,计算时考虑各柱墙与基础形心的相对位置。

  • □仅单方向水平力

    • 设置是否仅考虑单方向水平作用,仅用于当“荷载输入”选择“各工况下内力标准值”时。当勾选时,无法读取外接计算程序的底层柱底、墙底内力。

    • 当勾选时,仅考虑单方向水平作用,可分别输入正、反方向的风荷载作用或水平地震作用。例如平面框架计算软件 PK 中的左风、右风、左地震、右地震等。

    • 当未勾选时,同时考虑 X、Y 双方向水平作用,同一方向上仅输入一次风荷载作用或水平地震作用,正、反方向的水平作用视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效应组合时,正、反方向水平作用效应则取绝对值相等、互为异号分别进行组合。

  • □考虑双向偏心

    • 设置是否考虑双向偏心荷载作用。

    •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考虑双向偏心荷载作用下无零应力区的基础底面角部最大、最小压力值 pkmax、pkmin 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pkmax=(Fk+Gk)/A+Mxk/Wx+Wyk/Wy
      pkmin=(Fk+Gk)/A-Mxk/Wx-Wyk/Wy
      式中:F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kN),压力为正值、拉力为负值;
         Gk——基础自重及基础上土自重标准值(kN);
      Mxk、My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绕通过基础形心 x、y 主轴的力矩值(kN·m),此处,均取绝对值;
       Wx、Wy——基础底面 x、y 轴的抵抗矩(m3)。

    • 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考虑双向偏心荷载作用下无零应力区的基础底面角部最大压力值 pmax、最小压力值 pmin 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pmax=(F+G)/A+Mx/Wx+Wy/Wy
      pmin=(F+G)/A-Mx/Wx-Wy/Wy
      式中:F——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kN),压力为正值、拉力为负值;
         G——考虑作用分项系数的基础自重及基础上土自重(kN),当作用效应对结构不利、有利时,G 分别取 γGGk、γG'Gk
       Mx、My——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绕通过基础形心 x、y 主轴的力矩值(kN·m),此处,均取绝对值。

    • 当双向偏心荷载作用下存在零应力区时,按模型Ⅱ、模型Ⅲ、模型Ⅳ等三种不同的计算模型分别计算基底压力。详细的说明请参阅“扩展基础在双向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底压力计算模型”。

    • 当未勾选时,仅考虑轴心荷载或单向偏心荷载作用。

  • □区分弯矩、剪力的正负极值

    • 设置柱底、墙底内力作用效应组合是否区分弯矩、剪力的正负极值。

    • 当勾选时,程序将区分弯矩、剪力的正负极值,输出柱底、墙底控制内力,即取包含弯矩 M 最小值(多数情况下为负值)的一组控制内力为 Mmin;取包含弯矩 M 最大值(多数情况下为正值)的另一组控制内力为 Mmax。同理可得剪力 V 最小值、最大值对应的两组控制内力 Vmin、Vmax

    • 当未勾选时,程序分别取包含弯矩 M、剪力 V 绝对值最大的组合内力为 Mmax、Vmax,不输出 Mmin、Vmin。控制内力 Mmax、Vmax 中的弯矩、剪力绝对值最大,其值可能为正值,也有可能为负值。

  • □进行天然地基与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

    • 设置是否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 当勾选时,程序自动判断各组组合内力是否有地震作用,对有地震作用参与组合的内力进行验算。

    • 当“荷载输入”选择“标准及基本组合”时,如需要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除输入有地震组合参与组合的内力外,通常情况下还应考虑无地震作用参与组合的内力。

    • 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建筑详抗震规范第 4.2.1 条规定。

  • 最大零应力区率 ρ0,max

    • ρ0,max——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占基底总面积的最大百分比(%)。

    • 当输入一个数值时,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ρ0,max 取输入的数值;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 ρ0,max',程序默认取 2ρ0,max、50% 二者的较小值。

    • 可输入两个数值,数值之间用逗号(“,”)分开,例如:“15,30”“25,50”等。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的 ρ0,max,取第一个输入的数值;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 ρ0,max',取第二个输入的数值。

    • 当输入“自动”时

      •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ρ0,max 取 15%;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ρ0,max' 取 30%。计算结果“基本资料”中将省略“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占基底总面积的最大百分比 ρ0,max = 15%;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ρ0,max' = 30%”。

      •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如果基底出现零应力区,计算结果将给出单向(或双向)偏心荷载作用下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占基底总面积的百分比 ρ0,并有“★★***!”提示符。

      •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当 ρ0 大于 ρ0,max 时,或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当 ρ0 大于 ρ0,max,' 时,计算结果中不会显示“不满足要求。★★★*****!”的错误提示。

      • 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如果基底出现零应力区,无论 ρ0 是否大于 ρ0,max',计算结果均不会显示“★★***!”提示符或“★★★*****!”错误提示。

    • 当输入具体数值时

      • 当 ρ0,max 或 ρ0,max' 取 0 时,表示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不允许出现零应力区。

      •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如果基底出现零应力区,计算结果将给出单向(或双向)偏心荷载作用下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占基底总面积的百分比 ρ0。当 ρ0 不大于 ρ0,max 时,将显示“满足要求”,没有“★★***!”提示符;当 ρ0 大于 ρ0,max 时,计算结果中将显示“不满足要求。★★★*****!”的错误提示。

      • 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当 ρ0 大于 ρ0,max' 时,计算结果中将显示“★★***!”提示符。

    • 当“计算方式”选择“自动计算截面尺寸”时,程序将会自动调整基础尺寸,以避免出现 ρ0 大于 ρ0,max 或 ρ0,max' 的情形。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 设置输入的地基承载力是否为深宽修正后的特征值。

    • 基础规范第 5.2.4 条规定,对基础宽度大于 3m 或埋置深度大于 0.5m 时,从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基础规范公式(5.4.2)修正。

  • 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ξa

    • ξa——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 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ξa 应按抗震规范表 4.2.3 的规定取值。

  •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

    •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按基础规范第 5.2.3 条的原则确定。

    • 当勾选“□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输入框为“修正后的特征值 fa”。

    • 基础规范第 5.2.3 条规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

  • 修正后的特征值 fa

    •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当未勾选“□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输入框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

  • 承载力修正系数 ηbηd

    • ηbηd——分别为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底下土的类别查基础规范表 5.2.4 取值。

  • 土的重度 γ

    • γ——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kN/m3),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 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γm

    • γ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kN/m3),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取有效重度。

  • 基础底面宽度 b

    • b——基础底面宽度(m),基础规范第 5.2.4 条规定,“当基础底面宽度小于 3m 按 3m 取值,大于 6m 按 6m 取值”。

    • 仅当“计算方式”选择“修正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需要本输入项。

  • 基础埋置深度 d

    • d——基础埋置深度(mm)。

    • 基础规范第 5.2.4 条规定,基础埋值深度“宜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 当输入“自动”时,程序自动按 d=H+ds 计算。式中 H 为基础总高(根部高度)、ds 为覆土厚度。

  • 起始修正深度 d0

    • d0——起始修正深度(mm)。

    • 当输入“自动”时,d0 取 500mm。

    • 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基础规范公式(5.2.4)进行修正时,d0 应取 500mm;当按浙江基础规范公式(5.1.4)进行修正时,一般地基 d0 取 500mm,软弱地基 d0 取 1000mm。

基础尺寸

  • 基础类型

    • 选择基础类型,可选择“锥形基础”“阶梯形基础”“X 向双坡基础”“Y 向双坡基础”等。

    • 当勾选“□端部高度等于根部高度的基础”时,锥形、双坡基础及一阶阶梯型基础(基础台阶阶数 n 等于 1)的图例相同。

    • 无论是否勾选“□端部高度等于根部高度的基础”,计算结果中端部高度等于根部高度的锥形、双坡基础的图例,与一阶阶梯型基础(基础台阶阶数 n 等于 1)的图例相同。

  • □端部高度等于根部高度的基础

    • 设置基础的端部高度是否等于基础(根部)高度。

    • 当勾选时为等高基础,等高基础的端部高度 h1 等于基础(根部)高度 H。

    • 当未勾选时为锥形基础或双坡基础,如果“计算方式”选择“自动计算截面尺寸”,程序按基础顶面坡度不大于 1:3 分别计算出根部高度 H 及端部高度 h1

    • 基础规范第 8.2.1 条规定,“锥形基础的边缘高度不宜小于 200mm,且两个方向的坡度不宜大于 1:3”。

  • 基础台阶阶数 n

    • n——阶梯形基础的台阶阶数,n 不小于 1、不大于 3。

    • 当“计算方式”选择“自动计算截面尺寸”且“限制条件”输入“基础长宽比”时,输入框为“基础长宽比 l/b”。

  • 基础长宽比 l/b

    • l/b——基础长宽比,l/b 不小于 0.1、不大于 10。

    • 当“计算方式”选择“验算截面尺寸”且“基础类型”输入“阶梯形基础”时,输入框为“基础台阶阶数 n”。

  • 基础底面宽度 b基础底面长度 l

    • b、l——分别为基础底面宽度、长度(mm)。

  • 基础高度 H

    • H——基础高度(mm)。

  • 基础端部高度 h1

    • h1——锥形或双坡基础端部高度(mm)。

  • 第一阶高度 h1第二阶高度 h2第三阶高度 h3

    • h1、h2、h3——分别为阶梯形基础第一、二、三阶高度(mm)。

    • 基础规范第 8.2.1 条规定,“阶梯形基础的每阶高度,宜为 300mm~500mm”。

  • 第二阶宽度 b2第三阶宽度 b3

    • b2、b3——分别为阶梯形基础第二、三阶底面宽度(mm)。

    • 程序限定第二阶、第三阶中心与柱中心重合,即柱 Y 向轴线至第二阶左边缘的距离为 0.5(b2+hc1-hc2)、柱 Y 向轴线至第三阶左边缘的距离为 0.5(b3+hc1-hc2)。

  • 第二阶长度 l2第三阶长度 l3

    • l2、l3——分别为阶梯形基础第二、三阶底面长度(mm)。

    • 程序限定第二阶、第三阶中心与柱中心重合,即柱 X 向轴线至第二阶下边缘的距离为 0.5(l2+bc1-bc2)、柱 X 向轴线至第三阶下边缘的距离为 0.5(l3+bc1-bc2)。

  • 基础旋转角度 α

    • α——基础相对于外荷载坐标轴(或柱墙局部坐标轴)的旋转角度 α (°),逆时针为正值,顺时针为负值。

    • 当多柱(墙)归并计算且各柱(墙)旋转角度不同时,按下列规则输入:

      • 可输入多个数值,数值之间用逗号(“,”)分开,例如:“0,90”“0,90,0”等。

      • 旋转角度 α 输入顺序应与“工况”表格中柱墙的序号一一对应。

      • 当旋转角度 α 个数少于归并柱(墙)数时,未指明的柱墙旋转角度均以最后一个输入数值为准。

    • 剪力墙尤其应注意其局部坐标轴的角度,应根据相应外接计算程序的使用手册及输出结果来正确输入“基础旋转角度 α”。通常情况下,剪力墙沿垂直方向布置时基础旋转角度 α 为 0°;沿水平方向布置时 α 为 -90°。

    • 更详细的说明请参阅“如何输入基础(或承台)旋转角度 α ?”。

  • 附加高度 hv 

    • hv——上部结构的剪力作用点(柱底、墙底)至基础顶面的高度(mm)。

    • 附加高度 hv 主要用于高杯口基础、钢柱下的扩展基础等,一般情况下可取 0。

自重、土重

  • □自动计算基础自重、土重

    • 设置是否自动计算基础自重、土重。

  • 基础砼的容重 γc

    • γc——基础混凝土的容重(kN/m3)。

    • 当未勾选“□自动计算基础自重、土重”时,输入框为“基础自重、土重 Gk”。

  • 基础自重、土重 Gk

    • Gk——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标准值(kN)。

    • 当勾选“□自动计算基础自重、土重”时,输入框为“基础砼的容重 γc”。

  • 土的重度 γs

    • γs——基础顶面以上土的重度(kN/m3)。

  • 覆土厚度 ds

    • ds——基础顶面(根部)以上覆土厚度(mm)。

    • 当基础的根部、端部高度不同时,程序自动计入基础端部至根部之间的土自重。

柱截面尺寸

  • □柱局压验算

    • 设置是否验算柱下基础顶面的局部受压承载力。

  • □斜面受压

    • 设置不等高基础验算柱下局部受压承载力时的计算底面积是否考虑斜面部分面积。

    • 当未勾选时,不等高基础在验算柱下基础顶面的局部受压承载力时,一般情况下按柱边扩出 50mm 取计算底面积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 当勾选时,先按柱边扩出 50mm 取计算底面积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如果不满足,程序将以每边各增加 25mm 的步长计算底面积,直到局部受压验算满足或每边增加的长度超过柱最小边的 1/4 为止。

  • 柱、基础中心对齐

    • 限定柱中心与基础中心在 X 方向上或(和)Y 方向上是否对齐。限定“双向”对齐即为一般的柱下扩展基础。

    • 可选择“不限”“X 向”“Y 向”“双向”等。

  • 左边距 b1

    • b1——柱 Y 向轴线至基础左边缘的距离(mm)。

    • 当“柱、基础中心对齐”选择“X 向”或“双向”时,b1 不需要输入,由程序根据柱定位尺寸 hc1、hc2,按柱中心与基础中心在 X 方向上对齐自动确定。

  • 下边距 l1

    • l1——柱 X 向轴线至基础下边缘的距离(mm)。

    • 当“柱、基础中心对齐”选择“Y 向”或“双向”时,l1 不需要输入,由程序根据柱定位尺寸 bc1、bc2,按柱中心与基础中心在 Y 方向上对齐自动确定。

  • 柱 hc1、hc2

    • hc1、hc2——分别为柱左边缘、右边缘与柱 Y 向轴线的定位尺寸(mm)。

    • 可分别输入 hc1、hc2 的两个定位尺寸,数值之间用逗号(“,”)分开,例如:“300,100”,表示 hc1 为 300、hc2 为 100。

    • 当该方向柱居中布置时,可仅输入一个 hc 数值,例如“400”,表示 hc1、hc2 均为 200。

    • 定位尺寸正负号约定

      • 当柱左边缘位于定位轴线的左侧,柱右边缘位于定位轴线的右侧,如图例所示,hc1 或 hc2 两个定位尺寸均为正值。

      • 当柱右边缘与定位轴线重合时,hc2 等于零,例如“400,0”,表示柱右边缘在轴线上,hc 等于 400。当柱左边缘与定位轴线重合时,则 hc1 等于零。

      • 当柱左边缘位于定位轴线的右侧或柱右边缘位于定位轴线的左侧,hc1 或 hc2 两个定位尺寸之一应输入负值。例如“500,-100”,表示柱全截面均位于轴线左侧,柱右边缘距轴线 100,hc=500-100=400。

    • 柱 bc1、bc2 定位尺寸的输入方法类似,参照图例所示对应输入。

  • 柱 bc1、bc2

    • bc1、bc2——分别为柱下边缘、上边缘与柱 X 向轴线的定位尺寸(mm)。

  • 圆柱输入方法

    • 圆柱应在 bc1、bc2 定位尺寸之前另加标识“0”,例如,在“柱 bc1、bc2”中输入“0,300,100”,表示 bc1 为 300、bc2 为 100,则圆柱直径 D=300+100=400。

    • 圆柱另一方向的定位尺寸 hc1、hc2 之和应等于直径,否则程序会提示出错。

材料

  • 最小配筋率 ρmin

    • ρmin——受拉纵筋最小配筋百分率(%),默认值为“0.15”。

    • 最小配筋率 ρmin 取值及计算按下列规定进行:

      • 当输入正值时,ρmin 取输入值,最小配筋率按基础的净截面面积计算;

      • 当输入负值时,ρmin 取输入值的绝对值,最小配筋率按高度为 H 的矩形全截面面积计算;

      • 当输入“自动”时,ρmin 取 0.15 和 45ft/fy 中的较大值,最小配筋率按基础的净截面面积计算;

      • 当输入 0 时,ρmin 取值同“自动”,构件截面的临界高度按混凝土规范第 8.5.3 条规定取值。

    • 输出的实配钢筋除根据用户定义的配筋方案外,尚满足基础规范第 8.2.1 条第 3 款的规定,“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应小于 10mm;间距不应大于 200mm,也不应小于 100mm”。

  • as

    • as——受拉区纵向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拉边缘的距离(mm)。

    • 程序判别 X、Y 两方向的弯矩,弯矩值较大的钢筋放在下层,弯矩值较小的钢筋放在上层。上层钢筋的 as'=as+d,式中 d 为两方向钢筋的平均直径,程序根据基础高度取 12mm~25mm;

    • 基础规范第 8.2.1 条第 3 款规定,“当有垫层时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 40mm;无垫层时不应小于 70mm”。

外接计算程序

  • □读取外接计算程序的柱底内力

    • 设置是否读取外接计算程序的底层柱底、墙底内力。

    • 勾选后,当在“工况”中点击“更新”“添加”“插入”等按钮时,程序将读取外接计算程序的底层柱底、墙底内力计算结果,向“工况”“标准”及“基本”表格中更新或添加相关数据。

    • 当“荷载输入”为“各工况下内力标准值”时,可选择读取外接计算程序的底层柱底、墙底内力,如“WWNL1.OUT”“NL1.OUT”等。

    • 当“荷载输入”为“标准及基本组合”时,仅允许选择 PK 基础计算文件(JCdata.out)。

  • □自动更新柱底内力

    • 设置在显示计算结果时是否重新读取外接计算程序的底层柱底、墙底内力计算结果,用以自动更新“工况”“标准”及“基本”表格中相关数据。

    • 根据“荷载输入”的选择,自动更新下列不同表格中的柱(墙)底内力:

      • 当“荷载输入”为“各工况下内力标准值”时,更新“工况”表格中各工况下的柱底、墙底内力标准值;

      • 当“荷载输入”为“标准及基本组合”时,更新“标准”“基本”表格中各组控制内力的标准组合值及基本组合值。

  • 计算程序类别

    • 选择外接计算程序的类别。

    • 当“荷载输入”为“各工况下内力标准值”时,可选择“SATWE (版本:2011年03月31日)”“YJK-A (版本:V2012-1.4)”“SATWE (版本:2006年06月16日)”“SATWE (版本:2003年12月12日)”“TAT (版本:2011年09月30日)”“TAT (版本:2006年06月16日)”“TAT-8 (版本:2003年12月12日)”“SSW (广厦结构CAD11.0版)”“SS (广厦结构CAD11.0版)”“SSW (广厦结构CAD10.0版)”“SS (广厦结构CAD10.0版)”“TBSA (6.0 版本)”等。

    • 当“荷载输入”为“标准及基本组合”时,仅可选择“PK 基础计算文件(版本:2011年09月30日)”。

    • 当选择“SS (广厦结构CAD11.0版)”或“SS (广厦结构CAD10.0版)”时,不能读取偶然偏心及竖向地震工况的作用效应。

    • 当选择“SATWE (版本:2011年03月31日)”“YJK-A (版本:V2012-1.4)”“SATWE (版本:2006年06月16日)”“TAT (版本:2011年09月30日)”时,可读取剪力墙数据文件。

    • 当选择“SATWE (版本:2011年03月31日)”“SATWE (版本:2006年06月16日)”、PKPM 版本为 2008、2010 时,若相同柱号存在多组数据,程序读取最后一组数据。相同柱号存在两组数据可能发生在改变该柱上节点标高。

    • 当选择“PK 基础计算文件(版本:2011年09月30日)”时,应注意下列情况:

      • 基础计算文件(JCdata.out)中应包含组合内力。即在使用 PK 计算时,在“PK 参数输入与修改”对话框的“杂项信息”选项卡中,需要勾选“□基础结果文件中输出组合内力”。

      • 基础计算文件(JCdata.out)中柱底弯矩组合值 M 的方向按 Y 向考虑(Myk、My),相应的剪力为 X 向(Vxk、Vx)。

    • 当选择“YJK-A (版本:V2012-1.4)”时,程序对某些工况做下列处理:

      • “土压力作用下的标准内力工况”(SOIL)工况,叠加到“恒载作用下的标准内力”(DL)工况中,作为“D :永久荷载作用”工况;

      • “+X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标准内力”“-X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标准内力”(+WX、-WX)两组工况,取轴力绝对值大者作为“Wx:X 方向风荷载作用”工况;

      • “+Y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标准内力”“-Y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标准内力”(+WY、-WY)两组工况,取轴力绝对值大者作为“Wy:Y 方向风荷载作用”工况。

  • 数据文件目录

    • 外接计算程序数据文件所在的目录或工程文件名。

    • 根据“计算程序类别”的不同,输入外接计算程序数据文件(WWNL1.OUT、NL-1.OUT 等)所在的目录或工程文件名(*.prj)。

计算结果输出

  • 计算结果输出内容

    • 本输入框控制基础部分的计算输出内容,可选择“详细”“简单”“详细列表”“简单列表”等。

    • 当选择“详细”时,输出详细的计算结果。

    • 当选择“简单”时,计算结果中省略基底控制内力步骤的符号说明、计算公式等。

    • 当选择“详细列表”时,将计算过程中的主要参数、验算结果以列表方式输出。

    • 当选择“简单列表”时,将计算过程中的主要参数、验算结果以列表方式输出。计算结果中省略部分计算公式、基底控制内力步骤的符号说明等。

  • 工况组合输出内容

    • 本输入框控制各工况下柱底内力组合计算的输出内容,可选择“详细”“较详细”“简单”等。

    • 当选择“简单”时,计算结果中有关内力组合部分仅输出控制内力的标准组合值、基本组合值。

    • 当选择“较详细”时,除输出选择“简单”时的内容外,增加输出组合系数。

    • 当选择“详细”时,除输出选择“较详细”时的内容外,增加输出各工况下的组合值。


相关页


疑难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