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页 上一层 后一页

《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

《钢结构设计标准》

Code for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

GB 50017-2017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8年8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告

第 1771 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钢结构加固设计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 GB50017-2017,自 2018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其中,第 4.3.2、4.4.1、4.4.4、4.4.5、4.4.6、18.3.3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同时废止。

  本标准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www.mohurd.gov.cn)公开,并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7 年 12 月 12 日

前  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8]105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设计规定;4.材料;5.结构分析与稳定性设计;6.受弯构件;7.轴心受力构件;8.拉弯、压弯构件;9.加劲钢板剪力墙;10.塑性及弯矩调幅设计;11.连接;12.节点;13.钢管连接节点;14.钢与混凝土组合梁;15.钢管混凝土柱及节点;16.疲劳计算及防脆断设计;17.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18.钢结构防护等。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

  1.“基本设计规定(第 3 章)”增加了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材料选用”及“设计指标”内容移入新章节“材料(第 4 章)”,关于结构计算内容移入新章节“结构分析及稳定性设计(第 5 章)”,“构造要求(原标准第 8 章)”中“大跨度屋盖结构”及“制作、运输及安装”的内容并入本章;

  2.“受弯构件的计算(原规范第 4 章)”改为“受弯构件(第 6 章)”,增加了腹板开孔的内容,“构造要求(原规范第 8 章)”的“结构构件”中与梁设计相关的内容移入本章;

  3.“轴心受力构件和拉弯、压弯构件的计算(原规范第 5 章)”改为“轴心受力构件(第 7 章)”及“拉弯、压弯构件(第 8 章)”两章,“构造要求(原规范第 8 章)”中与柱设计相关的内容移入第 7 章;

  4.“疲劳计算(原规范第 6 章)”改为“疲劳计算及防脆断设计(第 16 章)”,增加了简便快速验算疲劳强度的方法,“构造要求(原规范第 8 章)”中“对吊车梁和吊车桁架(或类似结构)的要求”及“提高寒冷地区结构抗脆断能力的要求”移入本章,并增加了抗脆断设计的规定;

  5.“连接计算(原规范第 7 章)”改为“连接(第 11 章)”及“节点(第 12 章)”两章,“构造要求(原规范第 8 章)”中有关焊接及螺栓连接的内容并入第 11 章、柱脚内容并入第 12 章;

  6.“构造要求(原规范第 8 章)”中的条文根据其内容,分别并入相关各章,其中“防护和隔热”移入“钢结构防护(第 18 章)”;

  7.“塑性设计(原规范第 9 章)”改为“塑性及弯矩调幅设计(第 10 章)”,采用了利用钢结构塑性进行内力重分配的思路进行设计;

  8.“钢管结构(原规范第 10 章)”改为“钢管连接节点(第 13 章)”,丰富了计算的节点连接形式,另外,增加了节点刚度判别的内容;

  9.“钢与混凝土组合梁(原规范第 11 章,修订后为第 14 章)”,补充了纵向抗剪设计内容,删除了与弯筋连接件有关的内容。

  本次修订新增了材料(第 4 章)、结构分析与稳定性设计(第 5 章)、加劲钢板剪力墙(第 9 章)、钢管混凝土柱及节点(第 15 章)、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第 17 章)、钢结构防护(第 18 章)等章节,同时在附录中增加了常用建筑结构体系、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疲劳验算等内容。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地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安街7号,邮编:100176)。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北京京诚华宇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同济大学

          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上海宝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天津大学

          重庆大学

          东南大学

          湖南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多维联合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博思格巴特勒(中国)公司

          安徽鸿路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单位: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

          宝钢钢构有限公司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施设 王立军 余海群 陈绍蕃 沈祖炎 童根树 陈炯 柴昶 崔佳 郁银泉 汪大绥 吴耀华 舒赣平 舒兴平 郝际平 范峰 石永久 范重 陈以一 聂建国 陈志华 李国强 柯长华 张爱林 武振宇 童乐为 王元清 何文汇 但泽义 郭彦林 郭耀杰 娄宇 戴国欣 侯兆新 赵春莲 顾强 穆海生 徐建 陈瑞金 崔元山 王燕 马天鹏 关晓松 李茂新 朱丹 贺明玄 王湛 丁阳 王玉银 张同亿 姜学宜 谭晋鹏 高继领 王保强 罗兴隆 张伟 张亚军 孙雅欣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周绪红 徐厚军 侯忠良 戴国莹 戴为志 刘锡良 陈绍礼 武人岱 葛家琪 陈禄如 冯远 邓华 金天德 王仕统 田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