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页 上一层 后一页

柱 配 筋 校 核  (GB 50011-2010)

子程序界面

技术条件

  • 摘要:根据用户输入的柱实配纵筋与箍筋等参数,按相关规范条文进行校核。

  • 编制依据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 年版),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 年版),以下简称“抗震规范”;

    •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 50476-2019,以下简称“耐久性标准”;

    •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 55002-2021;

    • 《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8-2021,以下简称“混凝土通用规范”;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以下简称“高规”。

基本信息

  • 结构类别

    • 选择结构类别,可选择“框架”“框架-抗震墙”“部分框支抗震墙”“框架-核心筒”“板柱-抗震墙”等。

    • 当选择“部分框支抗震墙”时,柱为框支柱;其他结构类别的柱为框架柱。

  • 柱的抗震等级

    • 选择柱的抗震等级,可选择“特一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

选项

  • 剪跨比 λ

    • λ——剪跨比。

    • 可选择“λ>2”“λ≤2”“λ<1.5”等,或输入具体数值由程序判断。

    • 混凝土规范表 11.4.16 注 3 规定,“剪跨比小于 1.5 的柱,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程序对其轴压比限值按混凝土规范表 11.4.16 中数值减少 0.1 校核。

    • 混凝土规范表 11.4.17 条注 4 规定,“当剪跨比不大于 2 时,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箍筋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 1.2%;9 度设防烈度一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 1.5%”。

    • 高规表 6.4.7 条注 3 规定,“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 1.2%;设防烈度 9 度时,不应小于 1.5%”。

  • 轴压比 N/(fcA)

    • N/(fcA)——轴压比。N 为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和框支柱轴向压力设计值。

    • 当输入“自动”时,轴压比按框架柱轴压比限值取值。

  • 角柱

    • 设置是否为角柱。

  • 底层柱的柱根

    • 设置是否为底层柱的柱根。

    • 混凝土通用规范表 4.4.9-2 注规定,“柱根指柱底部嵌固部位的加密区范围”。

  • 高层建筑

    • 设置是否为高层建筑。

    • 根据高规第 2.1.1 条的规定,高层建筑为“10 层及 10 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 28m 的住宅建筑和房屋高度大于 24m 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

  • 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

    • 设置是否为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

    • 根据抗震规范第 6.3.6 条的规定,“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 6.3.6 的规定;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轴压比限值按表 6.3.6 中数值减小 0.05。

    • 高规条文说明第 6.4.2 条中指出,“条文所说的‘较高的高层建筑’是指,高于 40m 的框架结构或高于 60m 的其他结构体系的混凝土房屋建筑”。

    • 混凝土通用规范第 4.4.9 条对柱的配筋作了规定,较混凝土规范第 11.4.12 条少了“对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增加 0.1”的补充规定,用户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 超过两层的建筑物

    • 设置是否为超过两层的建筑物。

    • 混凝土通用规范第 4.4.4 条第 2 款规定,“矩形截面框架柱的边长不应小于 300mm,圆形截面柱的直径不应小于 350mm”。

    • 抗震规范第 6.3.5 条第 1 款规定,“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 2 层时不宜小于 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 2 层时不宜小于 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 2 层时不宜小于 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 2 层时不宜小于 450mm”。

  • 9 度抗震设防烈度

    • 设置是否为 9 度抗震设防烈度。

几何参数

  • 截面形式

    • 选择柱的截面形式,可选择“方形”“矩形”“圆形”等。

  • 截面宽度 b截面高度 h

    • b、h——分别为截面宽度、高度(mm)。

  • 方柱边长 h

    • h——方柱边长(mm)。

  • 圆柱直径 d

    • d——圆柱直径(mm)。

纵筋

  • 角部纵向钢筋直径 dz

    • dz——角部纵向钢筋直径(mm)。

  • 水平方向中部纵向钢筋

    • 输入沿水平方向(b 边)一侧中部纵向钢筋的根数、直径。若无可不输入。

    • 中部纵筋第一种直径的根数

      • 沿水平方向(b 边)一侧中部纵向钢筋第一种直径的根数。

    • 中部纵筋第一种直径

      • 沿水平方向(b 边)一侧中部纵向钢筋第一种直径(mm)。

    • 中部纵筋第二种直径的根数

      • 沿水平方向(b 边)一侧中部纵向钢筋第二种直径的根数。

    • 中部纵筋第二种直径

      • 沿水平方向(b 边)一侧中部纵向钢筋第二种直径(mm)。

  • 垂直方向中部纵向钢筋

    • 输入沿垂直方向(h 边)一侧中部纵向钢筋的根数、直径。若无可不输入。

    • 中部纵筋第一种直径的根数

      • 沿垂直方向(h 边)一侧中部纵向钢筋第一种直径的根数。

    • 中部纵筋第一种直径

      • 沿垂直方向(h 边)一侧中部纵向钢筋第一种直径(mm)。

    • 中部纵筋第二种直径的根数

      • 沿垂直方向(h 边)一侧中部纵向钢筋第二种直径的根数。

    • 中部纵筋第二种直径

      • 沿垂直方向(h 边)一侧中部纵向钢筋第二种直径(mm)。

  • 纵向钢筋的根数、直径

    • 输入全部纵向钢筋的根数、直径,仅用于圆形截面的柱。

    • 纵向钢筋的根数

      • 纵向钢筋的根数。

    • 纵向钢筋的直径

      • 纵向钢筋的直径(mm)。

箍筋

  • 箍筋形式

    • 选择柱的箍筋形式。

    • 当“截面形式”为“方形”时,可选择“普通箍”“复合箍”“复合螺旋箍”“连续复合螺旋箍”等。

    • 当“截面形式”为“矩形”时,可选择“普通箍”“复合箍”“连续复合螺旋箍”等。

    • 当“截面形式”为“圆形”时,可选择“普通箍”“螺旋箍”“复合螺旋箍”等。

  • 箍筋组成

    • 选择柱的箍筋组成,根据“截面形式”“箍筋形式”的不同,可选择“矩形箍或拉筋”“无矩形箍或拉筋”“非螺旋箍”“菱形箍”“非螺旋箍”等。

  • 矩形箍或拉筋的总长度 ls

    • ls——矩形箍或拉筋的总长度(mm)。

    • 当输入“自动”时,按互相垂直的两根拉筋的总长度计算。

  • 菱形箍的个数 ns

    • ns——菱形箍的个数。

  • 箍筋直径 dg

    • dg——箍筋直径(mm)。

    • 允许输入两种箍筋直径,当输入两种直径时,第一个数值表示最外面的箍筋直径,第二个数值表示除最外面箍筋之外其余箍筋的直径。数值之间使用逗号“,”分开,例如“10,8”“12,10”等。

  • 两方向箍筋的肢数 nx、ny

    • nx、ny——配置在同一截面内水平、垂直方向(分别平行于 X 轴、Y 轴方向)的箍筋肢数。

    • 水平方向箍筋的肢数 nx

      • nx——水平方向(平行于 X 轴方向)的箍筋肢数。

    • 垂直方向箍筋的肢数 ny

      • ny——垂直方向(平行于 Y 轴方向)的箍筋肢数。

  • 加密区、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

    • 输入加密区、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mm)。

    • 加密区的箍筋间距

      • 加密区的箍筋间距(mm)。

      • 当输入“自动”时,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取 100。

    • 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

      • 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mm)。

      • 当输入“自动”时,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取加密区的两倍,当剪跨比 λ 不大于 2 时,同加密区箍筋间距。

材料

  • 纵向钢筋净保护层厚度 cs

    • cs——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mm)。

    • 当输入“一类”“二a类”“三a类”等环境类别时,程序按箍筋直径 dg、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所处环境类别,根据混凝土规范第 8.2.1 条确定柱纵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 当输入“Ⅰ-A”“Ⅰ-B”“Ⅱ-C”等环境作用等级时,程序按箍筋直径 dg、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所处环境类别,根据耐久性标准确定柱纵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相关页


图例

  • 当选择显示图例时,在显示的计算结果中自动插入相应的图例;

  • 也可将鼠标移到下面相应图例上,使用右键进行复制,然后粘贴到子程序计算结果中。


模块信息

  • 子程序编号:MID188。

  • 功能编号:FUN041。

  • 发布版本:V2021.08.2608,发布日期:2021-11-14。

  • 取代:MID081。